当前位置: 首页 > 成果展示 > 《找骆驼》

《找骆驼》

2019年12月26日 08:46:04 访问量:110

 

《找骆驼》教学案例

2016年的10月26日学校进行常规的公开课,我讲授的内容是小学三年语文上册的一篇阅读课文《找骆驼》。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的十分顺利,当我讲到“至于骆驼到底往哪里去了,应该顺着它的脚印去找”时,突然,有一位学生胆怯地问:“老师,为什么一定要沿着骆驼的脚印去找?还可以根据骆驼啃过的牙齿印或骆驼留下的米和蜜去找?话刚一说完,马上就有学生附和着说:“是呀,是呀,为什么一定要沿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呢?”怎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?我定睛一看:又是我班平时就善于钻研问题的邢博涵,只见稚气的脸上满是执着。顿时,听课的老师开始在下面低语交谈了。面对邢博涵同学的提问,我首先肯定了他的爱思考,也并不急着去解答,而是顺着他的话说:“是呀,我也觉得奇怪呀,为什么不按其的特征去找,而要沿着脚印去找呢?”要不,我们来讨论一下吧,把你想法说出来,交流一下好吗立刻学生们就积极的投入阅读课文中,不到一会就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热烈地讨论起来。通过大家的讨论,得出了如下结论:

张宇杰说根据牙齿印去找是不行的。因为沙漠里的树本身就不是很多,时有时无的,很快会迷失方向,再说,就算一路上能有树,等到骆驼吃饱了,它就不会再吃树叶了,所以这个办法是不可行的

李帅说如果是根据米和蜜去找也是不行的。因为口袋已经破了,这么一直流的话,很快里面的米和蜜就会流光了,那样骆驼也找不到的,另外沙漠里还会有大风吹来,说不定还会把米和蜜吹走的,或者把它们遮住了,还会引来天上的小鸟把米和蜜吃掉,所以也是不行的。 

杨鸿业说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就一定能找到了,因为沙漠里都是沙子,只要人或动物经过那里,就会留下脚印的,那么骆驼走哪脚印就会到哪,所以沿着脚印找就一定能找到的

听着学生们的想法,我由衷地为他们的聪明,更为他们的细心感到高兴。他们是那样的善于发现问题,同时又善于解决问题,因为这是一篇阅读课文,期间我没有作很多的引导,这一结果的得出完全依靠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,以及课外收集到的资料和丰富的课外知识。

上到这,我到邢博涵身边摸着的小脑袋,由衷地赞叹道:“孩子,今天,你的提问,帮大家解决了困惑,你真了不起,谢谢你,小老师!”孩子一愣,而后自豪地笑了,带笑的神采中流露出了从来没有过的自信。

评析:

三年级的孩子正处于“爱发问”的好奇阶段,有很强的可塑性,要使学生对文章真正理解, 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,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共同探讨之中。以学生邢博涵提出的问题“走失的骆驼为什么要顺着脚印去找” 而不是“根据骆驼啃过的牙齿印或骆驼留下的米和蜜去找展开讨论,弄清问题的根源,培养学生遇事冷静,仔细观察,善于思考的好习惯。我恰当适时地鼓励了那位学生,使那位学生“自豪地笑了,神采中增添了更多的自信”。有时冥思苦想出来的东西还不如课堂中的灵机一动,看来,要培养学生的灵性,教师首先要有灵性的闪动。在这一点上,我个人觉得,这就是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对突发问题处理的教学策略,很值得大家借鉴。

但是,在我们课堂上学生提问是极为可贵的,教师应该更多地为学生提供思考和提问的时间和空间。有些教师不敢在课堂上让学生提问或许源自两种心态:一是担心学生搅乱了自己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流程;二是担心自己无法解答学生的“难”题而下不了台。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的,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,哪怕是打乱了教学计划;有的问题回答不出来也不要紧,因为学生提问本身就是已经是课堂上的一个闪亮点。

教学有法,但无定法,贵在得法。对教师而言,教学本身应是一种对话,对话中既没有无所不知的圣人,也没有完全无知的愚人,对话的过程应是师生相互学习的过程。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看法,另一方面也不能一味迁就不合理的见解,要公正评价学生的观点,只要教师多一份耐心,多一份宽容,让孩子充分陈述理由,无疑会带动更多的学生留意生活,去大胆思考。只有这样,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的发挥,使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。

 

 

编辑:冯建国
评论区
发表评论

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
搜索框
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
郑重声明: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,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,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。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,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;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,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【通知—删除】义务。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,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,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。五寨县第六小学 特此声明。